所有的跨语言的沟通都是跨文化的沟通,我深刻理解文学文化跨越,在沟通以及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我们开发,并且使用《Language and Culture Program》语言和文化跨越课程的目的。 语言和文化跨越课程这套课程体系,以大量的中西方文学文化内容作为内容载体和延申,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帮助学员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同时,做到跨文化沟通。
培养跨文化双语国际领导者
跨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 前言
语言最基本的、却常常被忽视的功能,就是与他人的交流。在自然地交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能力才是真正地习得了这种语言,而学得则可以作为辅助来加速这一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将语言的概念仅仅局限在对于内心想法(internal thoughts)的外界表达(external expressions)。
无论我们是否有意识地认知到,其实我们的语言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身处的各种小圈子是紧密相连的,而这些被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社会下属的小集体所决定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 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等等 – 都可以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被称为“文化”(culture)[1],而根据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文化是“被人类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而习得的行为”(acquired by a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习得”,而我们之前花了大篇幅来讨论语言,尤其是母语,也是应该被习得的。这二者的相同性从侧面证明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篇文章旨在分析文化对于语言的重要性,从而能让家长朋友们对于爱美英语注重文化英语的宗旨能够产生更深的理解。
二、 语言的文化密不可分
2.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母语的习得固然有家长在小朋友们最初接触语言的时候起到的交流、改正以及教授他们词汇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小朋友们习得母语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各样语言表达培养出了语言的语感。小朋友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母语已经不再是基础的语言表达,而是写作、阅读、文学以及更高层次的语言表达。在进入学校前,小朋友们已经被默认为习得了足够的基本母语词汇和句式(essential structures)。而这些小朋友们在进入学校前已经获得的语言水平,就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文化互动的结果。笔者小时候就经常被父亲带着从街头的各种路牌广告牌上学习汉字,从新闻和电视节目中学习汉语的表达。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语言的传承其实相当于教会小朋友,在这个语言被应用的社会里,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并且一直传承下来的。语言的传承即是传授小朋友们如何在这个社会里以能够被接受的方式生活。这中的区别,其实就是动物与人类的区别:动物的幼崽可以通过模仿父母或者其他动物的行为来选择最适合生存的方式。然而它们所模仿的行为的变化都是以万年来做单位,因为它们无法记录并分析哪种行为方式更加有利于生存,所以它们只能跟依赖于基因的改变来记录有利的行为变异。而人类则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性和传承性来不断地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使得人类能够建立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群体,成为地球的主宰。所以有人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伟大性就体现在对于文化的传承和记录。
2.2 文化影响语言的结构
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具体表达。这也不难理解:文化是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或者习惯性行为,而语言则是对这些行为的表达和记录。那么我们都知道不同的社会拥有着不同的文化,代表其的语言也自然而然的会有所不同。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在母语环境下体现的尤为明显。举个例子:国内的网购文化是国外大部分人群所不了解的,而其产生的与之相对的语言则会更加另外国人困惑。比如说我们的“双十一”网络抢购打的是“光棍节”的名号。笔者在美国的大学学习一堂市场课的时候老师就举到了这个例子,并解释到:“十一月十一日在中国有一场网购的狂欢,而这一天也是全世界目前为止最大的单日网络购物成交额最高的日子。这一天在中国的网络文化中又被称为‘光棍节’(singles’ day)...”听到这个名称的时候我的美国同学都很不解为什么11.11会被和单身的人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中国文化中对于文字象形的解释以及延伸的联想。这种文化的差异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关于“剁手”或者“江浙沪包邮”的笑话,反而会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感到困惑:为什么网购商品还要把手切下来?在向他们解释这些文化延伸出来的语言是,笔者会感觉到很心累:这些语言本应该是体现一种微妙的社会认同感和同属一个社会群体的内部笑话(inside joke)。在翻译的时候,美国同学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就代表了笔者必须要用美国文化来向他们解释这些国内特有的社会行为。这种过分的解释有很多问题:笔者自己也觉得无趣、美国同学也无法真正体会到中国网购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我们之间的对话也显得冗长无味。想象一个在中国体会过网购文化的美国同学在与国内的同学交流时如果能够理解并对网购的笑话笑出来的话,他们之间的沟通会有多么的顺畅和自然。
从上面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认识到文化对于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么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文化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爱美英语认识到,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小朋友们对于美国文化的意识和了解会对他们日后真正掌握英语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爱美英语的老师们本身作为小朋友们对于美国文化的接触点,同时老师们也会运用自身的知识提供不同的教学辅助,比如说自己制作教具或者找寻图片,将课堂营造成小朋友们会感兴趣的文化中转站,将小朋友们现阶段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转换为用英文讨论相似事物的热情。我们的老师将美式文化融入进教材中不同的课题,比如季节、衣着等等,从生活方面将文化传播给小朋友们,同时保持小朋友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最简单直接的例子就是爱美英语在课堂中教给小朋友们关于美国节日的知识并根据不同的主题来举办party。节日就是文化的浓缩点,而不同的节日体现着不同文化的多个方面。如同小朋友们在端午节体验着吃粽子的习俗并有学习关于大文人屈原的文化背景一样,爱美英语提供给我们的小学员们体验万圣节雕刻南瓜分发糖果的经历被从中了解背后的美国社会和宗教文化。这种经历使我们的小朋友能够与美国的文化相接轨,从而使他们对于英语的掌握和了解如同美国学生一般的熟练。
2.3 语言对于文化的影响
作为文化的记录和传承,语言其实与文化有着互相影响的作用:文化指引着语言具体记录的内容,而语言的传承也会影响文化的走向和具体表现形式。关于这个论点,笔者曾在一堂心理课上学过一个有趣的例子:语言的一个具体的功能是表达方位,而方位的表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我参照的”(egocentric)方位表达,即以当事人的角度来表达不同事物以该人为中心的方位(前、后、左、右、上、下等等);另外一种则是“客体参照的”(allocentric)方位表达,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东西南北,或者特殊一些的情况(船上的水手会以船的不同部位来表达方位,比如右舷“starboard”或者船尾“aft”)。这些语言的不同是不同社会群体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而不同的语言会导致不同社会间行为方面的区别。比如我们同美国一样,会在不同情况下对两种方位表达都进行使用。但是在墨西哥有一种玛雅人流传下来的语言Tzeltal,它只有客体参照的方位而没有自我参照的方位。使用这一语言的墨西哥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方向定位都是根据生活环境周边的参照物来判断的。如果和他们一起爬山,他们就没有“上山”或者“下山”的概念,而只会想到“向北”或者“向南”。在一个试验中,说这种语言的人在桌子上看到三件物品(青蛙、鱼、和蜜蜂的图片,如下图左上角)。当他们被告知转过身后把三张图片“按照相同的顺序进行排列”时(如下图右上角,会下意识地根据这些图片所处的地理方位(南北或者东西朝向)摆放(如下图左下角),而其他说英语的实验对象则会根据图片在他们左右的顺序来摆放(如下图右下角)。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是语言上的不同造成的。

语言对于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小到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一般,在向说Tzeltal的人们问路时可能问半天也问不清楚方向,大到语言的不同带来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带来的文化的排斥性。比如说,中文的句式会在主语的后面先放置所有的状语,再接上谓语和宾语(我今天早上在楼下买了水),而英文则会先完成主谓宾的表达,再补充状语(I bought water downstairs this morning)。这种语言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在中国文化中我们会更多地考虑事情发生的条件,而美国文化则会先直接切到事件的本身,然后再补充发生事件的条件。这是语言对于文化的影响。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了解这些区别,美国人会觉得中国人拐弯抹角,而中国人会觉得美国人太过于直接且欠缺细节方面的考虑。这就是文化与语言互相影响的结果。
2.4 精通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这种文化
我们有太多的案例和科学证明,文学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
语言承载着文化,许多词汇、表达和习语都源于特定的历史、习俗和价值观。不了解文化,难以准确理解这些语言现象。语言的使用依赖于语境,而语境往往由文化决定。同一句话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不了解文化背景容易产生误解。除了语言本身,文化还影响非语言交际方式,如肢体语言和礼仪。精通一门语言需要理解这些非语言因素。
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通常反映文化背景。不了解文化,难以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语言使用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影响。了解文化有助于理解这些规范,避免交际中的失误。历史和宗教对语言的形成有深远影响。许多表达和典故来自历史事件或宗教传统,不了解这些背景,难以理解其含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有助于避免误解,促进有效沟通。
三、 学习语言的目的
学习语言的目的远不止于沟通,它还与认知发展、文化理解、社会互动、职业成功、心理健康和认知健康密切相关。科学研究从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多个角度证实了语言学习的多重价值。但是其它方面的能力发展,无不依赖于有效沟通的建立。
3.1 语言的最大目的是沟通
语言学习的最大目的是沟通,不仅仅是阅读,阅读也仅仅是沟通的一种形式。
- 沟通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语言的核心作用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言都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 沟通促进理解和合作:通过语言,人们可以分享知识、协调行动、解决问题。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减少误解,促进合作。
- 语言是文化的桥梁: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学习词汇和语法,更是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通过沟通,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
- 沟通提升社会互动能力:能力直接影响人际交往。掌握一门语言,能够更自信地参与社交活动,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 沟通推动个人和职业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能力是跨文化合作的关键。掌握多种语言能为个人和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 沟通是语言学习的实践:语言学习需要通过实际使用来巩固。只有在真实的沟通中,才能检验和提升语言能力。
- 沟通促进思维发展: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也是思维工具。通过沟通,可以拓展思维,提升认知能力。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沟通。无论是日常交流、跨文化合作,还是个人发展,沟通都是语言学习的核心目标。
3.2 沟通的深层次障碍是文化
文化差异是沟通障碍的主要来源,因为它影响了语言使用、非语言交际、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是克服沟通障碍的关键。科学研究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证实了文化对沟通的深远影响。因此,跨文化沟通需要更多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
沟通的障碍往往是文化差异导致的,原因在于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语言使用。以下是具体原因及其科学依据:
1. 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词汇、习语、隐喻等往往反映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历史和社会背景。例如,中文的“关系”和“面子”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
科学依据:语言相对论(Sapir-Whorf假说)认为,语言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Whorf, 1956)。
2. 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肢体语言、表情和礼仪: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际方式(如手势、眼神接触、身体距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视对方眼睛表示尊重,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挑衅。
科学依据: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非语言交际的误解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主要障碍之一(Hall, 1976)。
3. 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对时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等问题的看法不同。例如,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而东亚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
科学依据: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指出,文化差异深刻影响人们的沟通方式和行为模式(Hofstede, 1980)。
4. 语境依赖的差异
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如日本、中国)依赖隐含的信息和非语言线索,而低语境文化(如美国、德国)更倾向于直接、明确的表达。
科学依据: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的语境理论指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Hall, 1976)。
5. 社会规范与礼仪的差异
礼仪与禁忌:不同文化对礼貌、尊重和社交礼仪的定义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拒绝可能被视为粗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坦率表达更受重视。
科学依据: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违反文化规范的行为可能导致沟通失败(Brown & Levinson, 1987)。
6. 历史与宗教背景的影响
历史与宗教:许多文化中的语言和行为习惯深受历史和宗教影响。例如,宗教禁忌可能影响某些话题的讨论方式。
科学依据: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历史和宗教背景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沟通模式(Nisbett, 2003)。
7. 刻板印象与偏见
文化偏见: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例如,认为某种文化的人“不友好”或“不诚实”会影响沟通态度。
科学依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和偏见会干扰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Allport, 1954)。
四、 结语
克拉申解释道:“第二语言的获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而学习者对于目标语言的文化的适应将决定她/他对于目标语言能掌握多少。”而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与英语文化群体的接触至关重要。我们的老师可以让小朋友们在这个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对于英语语言的概念和兴趣。这个兴趣有两个作用:一是降低小朋友们对于英语学习的情感滤网,让他们对于语言输入的接收不排斥;二是提高小朋友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建立一种“想要知道更多的多元文化,就更认真地学习英语”的概念。我们意识到,想让小朋友们不断地进行英语的学习,就要从根源上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英语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以后能够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开阔自己的视野。我们希望能够让小朋友们对于英语学习产生热情和动力,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运用英语表达的趣味并忘记自己是在语言中找寻和记忆规则。这些文化的接轨同时也会为以后小朋友们与其他国家的友人用英语进行交流,甚至在海外留学等等长远目标打下基础。
[1] 这一定义来自于大英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