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和习得相结合,建立全英文的浸入式课堂,用英语学习英语,是我们的基础要求。

用英语学习英语 Teach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学得”与“习得”[1]英语教学法

(一)  背景介绍

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因此各式各样的英语培训机构也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从最初九十年代的词汇语法教学,到后来的单项英语能力培训,再到后来的科目英语培训,以及现在逐渐流行开来的“文化英语”教学和“浸入式的英语培训”。然而,无论培训方式的名称如何变换,我们经常说到的都是“学习英语”。然而,学”(learning)和“习”(acquisition)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内的英语学习其实大部分都是“学得”英语,也就是学校里学习的、经常被称为“哑巴英语”的现象;在考试的时候学生基本只有死记硬背语法、固定搭配以及完形填空,却无法用英语来真正与人交流。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学得英语则体现在对于一些语法规则的熟知、词汇量的扩展、或者可以背诵一首英语小诗、唱一首英文儿歌。然而这些能力真的可以证明一名学生对于英语已经掌握了吗?其实不然。对于英语或者任何一种非母语的语言的掌握不仅需要“学得”,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对于语言的“习得”。这两者间的区别是奠定对于一门非母语的语言能够像母语一般熟练运用的能力的基础,也是很多家长以及学校还没有完全理解的理论发现。在网上搜索“学得”与“习得”,得出的结果都是非常粗略的介绍,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解释从而让人信服。这篇文章旨在用相对浅显的语言对以美国语言和教育学家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做一个系统的介绍。作为其理论的中心论点,克拉申提出了“学得-习得假说”(Learning – Acquisition Hypothesis),即大部分英语非母语学生所接触的英语学习都是在“学”英语(learning),而忽视了“习”英语(acquisition)。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将英语像一种能力一样来掌握,爱美英语提出的概念是:英语不仅需要“学得”,更加需要与“习得”相结合,才能达到英语学习的最佳成果。因此希望通过这篇短文,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将来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的家长们能够对于爱美英语培养孩子结合“习得”与“学得”英语的教育理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  什么是“学得”英语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学得”就是通过记忆词汇以及语法(词汇的组合规律),并将其组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传统的通过背诵单词语法以及简单背诵课文的学习方式,可以视为“学得”的学习方式,目前,“学得”英语现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

克拉申提出,“学得”指的是对于第二语言“有意识的知识”(conscious knowledge),即知道并记忆第二语言的语法规则、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意识到这些语法规则的存在、并且能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些语法规则。用非专业的语言来说,“学得”一门语言即是“知道”一门语言的语法规则。因此“学得”的同义词还有“一门语言的形式知识”(formal knowledge of a language),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form)。

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学校英语教学以及课外英语补习都采用的是培训学生学得英语。而背诵语法规则、在造句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及位置(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动词变形规则等等,就是学得英语的几种表现形式。然而真正“学得”一门语言需要学生记忆该语言所有的语法规则,同时在交流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专注于语法规则的应用。通过传统的“学得”学习模式,在日常的对话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够在每句话之间停顿二十秒来确认自己句子的语法正确性,也很少有人能说自己知道所有的语法规则。因此,传统的英语培训会培养出很多“语言监控过度使用者”(monitor over-users),指那些“学得”了一部分英语语法的学生,并时时刻刻都在用这些语法规则来评判着自己的语言输出(output)是否正确。这一种学生最后会在用英语交流时经常性的犹豫、在表达自己的中途停下并修改语法错误,导致无法真正流利地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这一特点归咎于传统英语教学造成的学生对于“学得”英语的过度依赖。这一点也很好的印证了为什么国内很多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时间超过10年,能够进行阅读和部分写作,却不能进行有效的口语交流的原因。因为大部分的学得英语学习者,不仅需要时间来将听到的英语转换/翻译成为汉语,更需要将相应的汉语回答,按照英语的语言形式要求进行输出,这一输出过程,会牵引到很多英语语法,语言技巧和方式,从而导致了语言监控的过度使用,这一过程大大延长了很多英语学习者对一句话的合理回答时间;此外,还有很多英语学习者了解了一部分语法规则之后,发现自己说的英语很多一部分难以完全符合自己学过的语法规则,或者说自己很难确保自己的回答符合这些规则的时候,就会选择沉默,这就导致了国内大量英语学习者最后学成了“哑巴英语”。

(三)  什么是“习得”英语

“习得”英语,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通过特定的语言环境,以交流为目的,无意识的获得的这种语言能力。

“习得”,即在获取第二语言能力的时候经历一种如同从幼儿期获取母语一般自然(natural)、直觉(intuitive)且潜意识(subconscious)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习”英语的学生并不会意识到(aware of)他们在获取这一语言的能力。他们只知道自己在使用语言来与他人交流,不会有意识的认知这一语言的语法规则。习得英语的学生会对于语法正确的句子有一种下意识的“这句话听起来是对的”的感受,而对语法错误的句子有种本能的排斥,即使他们并不能指出具体的语法错误在哪里。这是习得英语的重要特征。语言的习得只有在语言发挥其最基本的功能:交流时才会发生。因此理论上习得一门语言并不需要记忆或者反复练习大量的语法规则。儿童本身具有“自然的语言习得技巧”(natural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2],而英语培训的目的应该是提供能够激发并培养儿童自身习得英语的能力的环境,通过不断的全英语交流让小朋友们如同幼儿时期习得中文一样习得英语。

(四)  “学得”与“习得”的区别

“学得”,作为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所接触的最主要的英语学习方式,指的是特意的、有意识的(conscious)对于第二语言的知识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从而达到记忆的方式。这些第二语言的知识包括绝大多数学校及补习班所教授的英语语法规则、单词拼写等等。

克拉申指出,这些“学得”的语言知识,对于学生对第二语言的掌握程度只能取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我们后面会讲到。真正对于语言的掌握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对于语言的“习得”。就拿我们日常用中文语言来与他人交流来举例,再用中文作为母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运用任何中文语法规则来构建自己的表达,而是自然地脱口而出。我们只需要思考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message),而不会、也不用去思考表达的形式(form)。一旦脑海中明白了想要表达什么,语句的构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事实上,作为一个在美留学的学生,笔者在很多时候被学习中文的美国同学问到关于中文语法的问题时,都会尝试着去回答,但发现自己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为什么运用这种句式结构或者语法规则,只能回答道“这样说感觉是对的”(It feels right to say it this way.)。所以学得与习得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习得重视的是语言的交流性(communication)以及如何将想要表达的信息(message)正确地传递到另一方,二学得则是注重于语言的表达形式(form)和规则(rules)。

拿小朋友们最初学习听和说中文举例来说,家长更看重小朋友们是否用语言正确地表达了自己,而不是在意他们语言的表面形式的正误。比如说,一位小朋友对家长说“球,我玩”,家长能够理解小朋友想要玩旁边的充气皮球,并不会去刻意纠正这句话的语法。而当小朋友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我周二看动画片”,家长反而会改正小朋友“不对哦,你周五才可以看动画片哦。”习得英语的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直接的语言表达中,家长潜意识地侧重于小朋友表达内容的对错,而不是对于语法规则的运用。而传统的学得英语培训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注重于学生语法及拼写的正确性,造成学生只能说出语法正确但是无法用来表达自我和用来交流英语。比如说每个在国内学过英语的学生都所熟知的“how are you?” 问题的“标准答案”:“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当然,这句话的语法没有任何问题,但死记硬背如此的语法正确的句子却让学生们在出国后遇到相同的问题时只能记起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状况。比如说,当一位中国学生在美国上学时身体不舒服,想去学校的医院看医生。当医生问“Hey how are you today?”的时候,即使身体不舒服,学得国内英语的同学还是会忍着痛回答到“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这样交流只会让医生一愣:你没事跑到医院来干嘛?如此便是学得了英语的一小部分,却没有习得英语并用来交流。而习得语言的人,即使没有书面上词汇的积累和语法规则的认知,也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来交流。比如说有一位文盲,即使不识字、不会汉语语法,但从小习得的汉语口语也让他能够与身边的人正常沟通。这就是习得了语言。

(五)  用英语学习英语,“习得”与“学得”相结合

在Amerlish,我们采用“习得”和“学得”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我们称之为Teach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第一个的Teach English,说的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 他是“学得“的部分,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知识结构,学习其语法形态,语句组合方式,当然也包括词汇的含义和拼读方式等;第二个through English 指的是我们”习得“的教学的方式和过程,在课堂当中,为了把可能内容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堂当中进行互动,老师给与讲解,学员给与反馈,这种讲解反馈,以及互动的过程,以及为课堂进行下去所必需要的交流,就是”习得“的过程。

英语的学习方式最好是习得,并且遵从相应的自然顺序,但是并不是说就不需要 “学得”英语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发挥 “学得”英语对于习得语言过程的监控(monitor)作用,在习得英语的人用英语交流的时候监控并改正错误的表达方式(form),而这一特点与克拉申提出的“语言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不谋而合。


有意识的学得只能作为语言的监控,用来修正习得的系统在语言向外表达前后的输出。正常的流利的交流是由习得的语言系统发起的。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爱美英语根据学员不同年龄的特点,学生英文水平和理解能力,不断调整“学得”内容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比例,从而能够打造“最优化的语言监控使用者”(optimal monitor user),让学生在不影响正常沟通和交流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情况运用语言监控,让语言监控成为学生习得英语能力的助力,而不是阻碍。在寻求小朋友们对于日常教学反馈的同时, 我们的老师也会适当地鼓励学员们通过大胆开口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注重于小朋友对于自己意思的表达,而不是急于改正所有的语法错误,从而保证小朋友们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在不影响小朋友们学习的自信心以及动力的前提下,我们的老师会适当地对小朋友进行一些语法的纠正,从而改变他们脑海中对于一些语法规则有意识的(conscious)运用。这些改正能够让小朋友们培养一个适量运用语言监控的习惯,在日常交流中慢慢积累对于语法规则的认知。比如说,当小朋友能够自行表达出类似于“go bathroom”这样简单的句子时,老师会表达对于小朋友的理解和鼓励,但也会慢慢教导他们“to”作为介词或者“the”作为冠词在语句中的位置及作用,并能够举一反三,理解“go to...”是”到...去”的意思并灵活运用这一知识到任何他们想要表达要去哪里的时候。这样的语法规则在以后国内学校的英语学习中会被称为“固定搭配”,然而经历过爱美英语学得与习得结合的学习方法的小朋友们会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固定搭配:“go”是“go”,“to”是“to”,只是它们能够结合起来表达一种含义。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自然要比强行记忆所谓的固定搭配要有效得多。

(六)  在Amerlish,“习得”英语从何处而来

既然“习得”英语这么重要,我们接下来探讨怎样才能让小朋友们“习得”英语。

克拉申通过多次的试验研究发现,习得英语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孩子一个没有压力(low anxiety)而且充满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们不会因为担心随时随地被纠正语法或者拼写的错误而焦虑,又能从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中培养英语的语感,让他们体验能够用英语来逐渐表达自我的进步,从而真正达到将英语看作如同中文般可以用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的自然语言。这两点条件是小朋友能够真正习得语言的核心。我们下面将分别解释这两个术语的含义。

6.1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克拉申为习得英语专门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克拉申提出,语言的习得需要周围的环境不断地输入稍微超出学习者当前阶段所拥有的语言结构(structure)以及额外的语言信息(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当交流成功并且输入的语言被足够理解之后,学生能够自主形成对于下一阶段的语言使用能力,而这种使用能力是无法直接教授的。假设学习者的当前英语水平是i,教学者应当提供i+1级别的阅读和听力材料,让学生能够吸收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从而自行突破到i+1的水平。

就习得语言的输入源头,克拉申提出了“保姆式语言”(caretaker speech)的概念:不是特意用来教学语法,而是经过修改后用来帮助小朋友理解的语言。拿中文作为母语学习来举例:家长不会用成人之间对话的句法规则(syntactic rules)来和小朋友交流,而是用概略调整过的(roughly-tuned)语言来迎合小朋友当前的语言水平,让小朋友能更加轻松的理解和交流。比如说,当家长带着小朋友碰到熟人,会对着小朋友说“来,叫叔叔”,而不会说“你必须称呼这位先生为叔叔,因为这是礼貌的象征”。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家长会潜意识地针对小朋友当前的语言水平来调整与小朋友交流时的语言,而这调整过后的语言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些输入的语料并不是直接针对小朋友i+1的语言水平,而是会包括小朋友当前的语言水平(i)和超出他们所能理解的水平(i+2),但总之都是围绕在教学者对于小朋友当前语言水平的预估周围,从而使小朋友能够巩固之前所拥有的语言知识(i),同时学习下一水平(i+1)。这种保姆式语言遵从着“此时此地原则“(Here and Now Principle),指小朋友最佳的语言习得环境是在教学者谈论的都是学习者周围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语言输入。在爱美英语,我们致力于通过全美式发音的教师以及全英文装饰的课堂营造这样一种让小朋友可以习得英语的环境。考虑到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小朋友们对于周边的环境有着更敏锐和更多样化的认知,爱美英语通过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来最大化合理的语言输入,让小朋友们拥有接近美国小朋友习得英语的自然条件。这一点我们将会在之后对于爱美英语的教学特色板块做出更多的介绍。

6.2    没有压力(low anxiety)的语言环境:情感过滤

习得语言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小朋友们从内心能更容易接受这一过程。习得语言的环境是自然的,也是更加非正式的。这些条件塑造的是一种低压力的环境,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希望培养小朋友们能够运用英语来交流的自信心和动力。

影响学员用英语去交流的信心和动力有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分别是:低压力、自信心、及自主学习英语的动力,在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中提出,人们自然地会害怕犯错、害怕被改正、被处罚。这些心理上的障碍被克拉申称为“情感滤网”(affective filters),因为它们会降低小朋友习得英语的过程的效率。

图6.1 情感滤网在习得语言过程中的位置

如图所示,在语言输入和语言习得技巧之间存在着天生的情感滤网。当这些滤网很坚固的时候(比如小朋友处在一个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或者没有动力和自信学习英语时),学习者会减少对于外界语言输入的接收,同时接收到的输入也不会接触到大脑中负责语言习得的部分,从而导致小朋友们无法真正的培养英语的能力。

坚固的情感滤网往往出现在两种情况中:一是在学生没有充足语言发展的时候过早地要求甚至逼迫学生开口说;二是过早地被反复纠正语法错误而失去了学习语言的动力和自信心。反之,当学习者拥有理想的薄弱滤网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语料的输入,而且输入的语言能够进入大脑中更深层次的语言形成部分。所以,作为爱美英语的教学理念,我们相信幼儿英语培训的目标要围绕在提供充足的且正宗的语言输入,让小朋友们可以理解英语并自然地培养英语能力,同时也努力塑造一种降低小朋友们情感滤网的课堂以及语言环境,让他们不仅习得英语,同时也爱上英语,并且能够自信地在今后真正地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如臂指使。

(七)  在Amerlish,“学得”英语向何处去

“学得”英语的内容,即是我们课程体系的语言技巧和知识内容部分。爱美英语的使命是培养新一代跨文化双语国际领导者,毫无疑问,我们的课程体系要服务于这一使命。在课程当中,涵盖口语,听力理解,词汇,语法,自然拼读,阅读和阅读技巧,写作和写作技巧,这些,我们统称为语言技能(Language Skills)。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能力,所以,我们的课程当中不仅有英语语法等语言技能,也会有更多文化差异的介绍,帮助学员能力理解差异,跨越这些差异,从而不仅达到跨语言沟通的能力,也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

关于爱美英语的课程体系和目标的具体内容,我们在下一个专题中进行详细解读。

(八)  相关解读

8.1.    语言沉默期

克拉申同时发现了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经过一段语言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即在一个自然的(natural)和非正式的(informal)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者会在最开始接触第二语言的几个月之内很少有语言表达。

在沉默期中的学习者最初的语言输出(output)可能局限于他们在交流中反复听到而记忆的整句话,比如“去上厕所”(go to the bathroom)。这些句子被学习者当作一个单词记忆下来,并没有真正了解它们的组成部分。在这段沉默期内,小朋友们其实是在通过听力和尝试理解周围的语言环境来逐渐建立第二语言的能力。比如说上文提到的被当做一整个单词记忆下来的一句话,小朋友们通过不断加深对于这句话的了解,能够逐渐分析这句话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比如“go”是一个单词,代表了“去”的意思;“bathroom”是厕所;“to”和“the”不知道什么意思,但知道他们是分别的两个单词。这种从交流中理解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小朋友可以自行组成“go bathroom”这种语法上还未完成、但已能够用来交流的简单句子。这个理论与本节最开始提到的语言输入假说相辅相成:只有在通过听力和理解语言建立足够的语言能力之后,学习者才可以自行通过口语来表达自我。这其中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如果家长朋友们在小朋友学习的初期发现小朋友没有很多开口说英语的情况,请不要担心,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8.2.    噪音和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的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是学生能否真正习得英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让一个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小朋友通过听简单的英语收音广播学习英语,而没有相关的语境来辅助其理解语义,她/他只会一头雾水,因为这些语言输入是不可理解的噪音(noise)。同理,如果一位老师对于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估计的不够准确,他/她给予学生的输入也会成为类似的噪音,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率的吸收这些输入。但如果在爱美英语接受过前一级别(i-1)的语言输入,小朋友们自然而然能够辨识出在广播中听到某些语句是自己现在能够理解的级别(i),从而自行巩固并延伸自己的英语水平(i+1)。



[1] 注:本文的理论引申自美国语言和教育学家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著作《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与实践》(2009)

[2] 对于这个观点,克拉申理论的第二部分指出,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有着自然的顺序和规律,即他的“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克拉申以及其他的语言学家经过大量的试验结果得出,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词汇及语法的习得有着可以预测的顺序。大量的数据表明,学习一门语言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先学会一些单词和语法结构,再学会其他的单词和语法。这一假说对于习得母语和习得第二语言都适用。就词汇来说,家长会发现学习中文和英文的小朋友在最开始接触语言的时候都会从简单的名词开始记忆,因为名词代表着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所以更容易记忆。这一段时期的积累是缓慢的,而且小朋友们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名词的记忆是通过与周边环境的互动而加深的。在这互动的过程中,小朋友对于一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level of representation)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举个例子,在一个小朋友刚刚学会“爸爸”这个词的时候,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直在婴儿床边出现的、和‘妈妈’关系密切的、男性”,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所有男性”,从而叫出现在旁边的男性医生“爸爸”。这些错误会加深小朋友对于名词的理解,从而满满提高记忆的效率。简单的动词记忆则需要一定的名词积累来帮助理解,因为动词表达的是更加抽象的概念。同时,家长也会发现小朋友们自然地会更容易记住不太抽象的动词(比如“跑步”),而需要更多次的重复来记住更抽象的动词(比如“思考”)。这是习得语言的自然顺序在词汇中的体现。

同样的,语法的习得也有着有大量数据支持的自然顺序。克拉申发现已英语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人群与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群的自然顺序有着些许不同。这里我们着重讲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群。研究发现,习得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群(小朋友和成人相同)会自然地先习得进行时态(动词+ing)、名词复数,以及系动词(to be),然后再习得并运用助动词(auxiliary)及冠词(article),再习得不规律的动词过去式,再学会规律的动词过去式、第三人称变形、以及所有格(possessive)。无论学生的母语是什么,都基本遵从这一习得语法的自然顺序。

这些经过大量试验数据得出的自然顺序从侧面证明了幼儿在学习第二外语的时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的语言习得技巧”(natural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具有普遍性(universal)。因此对于小朋友英语的教学应该注重于结合这些试验结果来激发他们本身对于英语习得的能力,才能为他们日后获得能够将英语如同母语般应用打好基础。